頭條 “網絡安全”再次成為眾多兩會代表提案的關鍵詞 今年的兩會已落下帷幕,“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網絡安全”再次成為眾多代表委員提案和議案中的關鍵詞。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已對國家、社會及個人造成巨大威脅。 下面就一起看看對于解決所面臨的網絡安全問題,代表委員們都有哪些好的建議。 最新資訊 芯片行業衰退影響加劇,臺積電加碼中國市場 臺積電公布了3季度的業績,業績顯示營收增長48%,凈利潤暴漲八成,凈利潤率達到史無前例的45.8%,雖然該季度業績驚人,但是它也承認全球芯片行業的衰退將導致它的業績受損,與此同時它正擴張在南京的芯片生產線,增加28nm產能,以爭取中國大陸的客戶。 發表于:2022/10/18 應用在交流線路檢測器中的光耦 交流線路是指接至交流電源或連接兩個交流電網的線路。當交流線路附近存在直流線路時,交流線路通過磁感應和電容耦合會在直流線路中產生一個疊加于直流電流之上的穩態工頻電流。 發表于:2022/10/18 芯片業高管面臨大撤退,工作or美國國籍被迫二選一 尹志堯在半導體行業聲名顯赫,他在硅谷工作了近20年,就業足跡包括英特爾(Intel Corp .)和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 Inc .)等知名公司。在最后一家打工的公司,尹志堯的職位已經是公司亞洲部門的首席技術官(CTO),個人也已經擁有89項美國專利和200多項其他海外專利。 發表于:2022/10/18 四川美闊推出LSOP4封裝直流輸入晶體管光耦合器-MPC101X系列 光耦合器是一種半導體光電器件,它將發光器件和光敏器件密封在同一外殼的中間,并轉換電信號;可以很好地隔離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以確保它們可以被光電探測器接收到,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發光器件通常是發光二極管,除了光電二極管之外,還有光電晶體管、光敏電阻、光電晶體管等等。光耦合器可以根據發光器件和光敏器件的不同類型,形成多個系列的光耦合器。 發表于:2022/10/18 Gartner:2023年十大戰略技術趨勢發布 10月18日,Gartner發布企業機構在2023年需要探索的十大戰略技術趨勢。Gartner杰出研究副總裁Frances Karamouzis表示:“為了在經濟動蕩時期增加企業機構的盈利,首席信息官和IT高管必須在繼續加快數字化轉型的同時,將目光從節約成本轉向新的卓越運營方式。Gartner公司2023年戰略技術趨勢圍繞開拓、優化和擴展這三大主題,這些技術能夠幫助企業機構優化韌性、運營或可信度、擴展垂直解決方案和產品交付,并利用新的互動形式、更加快速的響應或機會進行開拓?!?/a> 發表于:2022/10/18 2022慕尼黑華南電子展11場同期論壇及峰會時間地點匯總! 2022華南國際智能制造、先進電子及激光技術博覽會旗下成員展(LEAP Expo)——慕尼黑華南電子展(electronica South China)將于2022年11月15日-17日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寶安新館)舉辦。展會同期將開創多場行業論壇及峰會,邀請多位行業專家為電子行業人士進行各個版塊的學術探討以及頭腦風暴。重點針對智慧汽車,智能座艙第三代功率半導體,嵌入式系統,電力電子,物聯網,醫療電子,碳中和碳達峰等熱門應用市場與高速發展的行業。 發表于:2022/10/18 “星鏈”之運營密碼 馬斯克日前宣布,“星鏈”衛星網絡服務的全球用戶達到100萬。同時,“星鏈”衛星也已經發射升空3400余顆,服務范圍已經覆蓋包括南極洲在內的全球各大洲,對海上、空中的服務也即將全面鋪開,真正實現全球應用。從2019年5月首次發射,“星鏈”在不足3年半的時間里從無到有,其建設與應用取得的飛速發展,與其高效的運營具有緊密關系。 發表于:2022/10/18 發射流程再縮短 長二丁火箭成功發射遙感三十六號衛星 10月15日凌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的遙感三十六號衛星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八院抓總研制。 發表于:2022/10/18 GPV 與艾尼克斯攜手共創一家逾7500 名員工的國際電子集團兼并交易獲得批準 2022 年10 月3 日,丹麥最大的電子制造商GPV 與總部位于瑞士的艾尼克斯完成了兼并交易。GPV 和艾尼克斯兼并成為一家新公司,擁有逾7500 名員工,收入超過70 億丹麥克朗(9.64 億歐元)。丹麥的工業企業集團Schouw & Co.成為大股東(控股80%),芬蘭家族企業投資公司 Ahlström Capital 集團成為小股東(控股20%)。 發表于:2022/10/18 環球時報專訪中國最大固體火箭研制團隊:中國商業航天出現創新實力派 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抓總、中科宇航公司參與研制的我國當前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將六顆衛星送入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在此之前,中國商業航天火箭太陽同步軌道的運力均在1噸以下。在國外商業火箭通過一次發射就能實現衛星星座組網的背景下,太陽同步軌道運力達1.5噸的“力箭一號”的首飛成功無疑極具意義。而該型火箭在快速響應、精確入軌、無依托發射等方面所取得一系列的技術突破,也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的太空應急發射能力,為中國固體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針對相關話題,《環球時報》近日專訪了中國最大固體火箭研制團隊。 發表于:2022/10/18 ?12345678910…?